陕西西安一位 42 岁的男性患者留言咨询:他坚持服用抗癫痫药 4 年,近期体检时却被查出骨质疏松。这让他十分困惑,难道自己的骨质疏松和长期吃抗癫痫药有关?其实,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,抗癫痫药与骨质疏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,具体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:
药物对维生素 D 代谢的干扰
抗癫痫药(尤其是传统药物,如苯妥英钠、卡马西平、苯巴比妥、丙戊酸钠等)可能通过诱导肝脏细胞色素 P450 酶系统,加速维生素 D 的分解代谢。
维生素 D 是调节钙吸收的关键物质,其活性形式(如骨化三醇)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。当维生素 D 被过度代谢后,活性形式不足,会导致肠道钙吸收减少,血液中钙水平下降。
为维持血钙稳定,身体会启动 “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”:甲状旁腺激素(PTH)分泌增加,促使骨骼释放钙入血(即 “骨吸收” 增强),长期会导致骨量流失,引发骨质疏松。
展开剩余64%直接抑制成骨细胞或促进破骨细胞活性
部分抗癫痫药可能直接影响骨细胞功能:
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和活性:成骨细胞负责骨形成,其功能受抑会导致新骨生成减少。
促进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作用:破骨细胞负责分解旧骨,若其活性增强,会加速骨量流失,破坏 “骨形成 - 骨吸收” 的动态平衡。
患者自身因素与药物副作用的叠加
活动量减少:癫痫患者可能因发作风险或药物导致的乏力、头晕等副作用,长期活动量不足,骨骼缺乏机械刺激,会进一步抑制成骨细胞活性,加速骨量丢失(“用进废退”)。
日照不足:抗癫痫药可能增加患者对光敏感(少数情况),或患者因担心发作减少户外活动,导致皮肤合成维生素 D 的原料(7 - 脱氢胆固醇)不足,加重维生素 D 缺乏。
营养吸收障碍:部分抗癫痫药(如丙戊酸钠)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(恶心、腹泻等),导致钙、磷等骨代谢必需营养素的摄入或吸收减少。
药物种类与用药时长的影响
传统抗癫痫药风险更高:相比新型药物(如拉莫三嗪、左乙拉西坦等),传统药物对维生素 D 代谢的干扰更强,骨质疏松风险更高。
长期用药累积效应:用药时间越长(如 4 年),骨代谢紊乱的影响越持续,骨量流失逐渐累积,最终可能发展为骨质疏松。
抗癫痫药引起的骨质疏松,这样来应对
1、药物调整:病情稳定时,可与医生沟通换用拉莫三嗪等对骨代谢影响小的新型药物,切勿擅自停药减药。
2、营养补充:每日补维生素 D 400-800IU(依血检调整)、钙 1000-1200mg(结合饮食与钙剂),适当补磷、镁。
3、生活干预:每周 3-5 次低强度负重运动(如散步),每次 30 分钟;每天 10-15 点间晒 15-30 分钟太阳;少吃高盐、高蛋白食物,避免咖啡和碳酸饮料。
4、定期监测:用药超 1 年者,首次查骨密度,之后 1-2 年复查一次,定期检测血钙等指标。
5、药物治疗:骨密度持续下降或骨质疏松明显时,可遵医嘱用双膦酸盐等抗骨质疏松药。
发布于:北京市真牛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